下载
App
专属顾问
返回
顶部
首页
临床决策
临床指南
药品
搜索
下载 App
登录
首页
临床决策
临床决策详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文献评审 2022-01-01
·
最新修订 2022-07-07
查翔远
审核专家
感染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基础知识
一、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学
1、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Arborvirus)乙组的黄病毒科(Flaiviviridae),直径40~50 nm,呈球形,有包膜,其基因为含10976碱基对的单股正链RNA,RNA 包被于单股多肽的核衣壳蛋白中组成病毒颗粒的核心。包膜中镶嵌有糖基化蛋白(E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M蛋白)。其中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由它形成的表面抗原决定簇,具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同时还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
2、乙脑病毒易被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100°C 2分钟或56°C 30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用冷冻干燥法在4°C冰箱中可保存数年。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中生长繁殖。 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C。
3、乙脑病毒的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人与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的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对这些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发病机制
1、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内,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感染病毒后是否发病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及毒力,而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当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只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及毒力强,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脑寄生虫病、癫痫、高血压、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可使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降低,使病毒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2、乙脑脑组织的损伤机制与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有关,致神经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现象是乙脑病毒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普遍机制,此外,在脑炎发病时,神经组织中大量一氧化氮(NO)产生所诱发的脂质过氧化是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损伤的另一机制则与免疫损伤有关,当体液免疫诱导出的特异性lgM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就会沉积在脑实质和血管壁上,激活补体及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攻击,导致血管壁破坏,附壁血栓形成,脑组织供血障碍和坏死。免疫反应的强烈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密切相关。
四、流行病学
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
1、传染源
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的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乙脑病毒,特别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受到感染,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病毒血症期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快,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1~2个月,先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亦有报道从蝙蝠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认为蝙蝠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和长期储存宿主。
2、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而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库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最重要的蚊种之一,对人畜危害大。近年来,我国北方及云南先后从三带库蚊中分离到数十株乙脑病毒,是带病毒率最高的蚊种。在家禽的圈里,这种蚊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后,病毒进入蚊体内迅速繁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并在唾液中保持较高浓度,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由于蚊可携带病毒越冬,并且可经卵传代,所以蚊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此外,被感染的候鸟、蠛蠓 、蝙蝠也是乙脑病毒越冬宿主。
3、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以 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4、流行特征
(1)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的乙脑发病率已逐年下降。某些国家如日本等国的乙脑流行正在被消灭,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区,并引起了暴发流行。
(2)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这主要与蚊繁殖、气温和雨量等因素有关。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
五、病理学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但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为严重 ,脊髓的病变最轻。肉眼可见软脑膜充血、水肿、出血,镜检可出现以下病变。
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乙脑病毒在神经元内增殖,形成病毒包涵体,可见细胞肿胀、细胞质空泡形成、尼氏体消失、核偏位,神经坏死(核固缩、溶解、消失)、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和少量胶质细胞环绕。
2、软化灶形成
灶性神经细胞的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3、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管腔内血流明显淤滞,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组织水肿。呈灶性浸润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在脑实质中,炎性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在脑间质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
4、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属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该结节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在亚急性和病程较长的病例中,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
诊断
一、临床表现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1、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1)初期 病初的1~3天,相当于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体溫在1~2天内上升至39~40°C,伴有精神萎靡、嗜睡、食欲缺乏,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
诊断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路径
鉴别诊断
同类疾病的相似点和鉴别点
治疗
治疗原则 |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
其他
控制目标 | 预后 | 预防等
会员登录后 查看完整内容
立即登录
参考文献
文献评审日期:2022-01-01
1. 李兰娟, 任红. 传染病学(第9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
朴军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