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专属顾问
返回
顶部
首页
临床决策
临床指南
药品
搜索
下载 App
登录
首页
临床决策
临床决策详情
蛲虫病
文献评审 2022-01-01
·
最新修订 2022-06-23
查翔远
审核专家
感染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基础知识
定义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由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us vermicularis,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而引起的传染病。
发病机制
1、蛲虫头部可刺入肠黏膜,偶尔可深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由于蛲虫寄生期短暂,故肠黏膜病变轻微。
2、蛲虫偶尔可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
3、极少数女性患者可发生异位寄生,如侵入阴道、子宫、输卵管等,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
4、雌虫在肛门周围爬行、产卵导致局部痛痒,长期慢性刺激及搔抓产生局部皮肤损伤、出血和继发感染。
流行病学
1、流行特征
(1)蛲虫病为世界性疾病,全球估计有 2 亿多患者,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2)温带、寒带地区感染率高于热带,尤以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
(3)儿童是主要的感染人群,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幼儿园儿童的感染率为 40%左右,有的高达 60%。
2、传染源:人是蛲虫唯一的终宿主,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排出体外的虫卵即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蛲虫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1)直接感染:虫卵多经手从肛门至口入而感染,为自身感染的一种类型。
(2)间接感染:虫卵经生活用品及受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3)通过呼吸道感染:虫卵可漂浮于空气尘埃中,从口鼻吸入而咽下感染。
(4)逆行感染: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从肛门逆行入肠内而感染。
4、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高。有家庭聚集性。
病原学
1、蛲虫形态
(1)蛲虫成虫细小,呈乳白色。雌虫长 8-13 mm,宽 0.3-0.5 mm,体直,尾部尖细;雄虫大小约是雌虫的 1/3,尾部向腹部卷曲,有一交合刺。
(2)虫卵为椭圆形,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微凸,无色透明。在刚排出的虫卵内常有蝌蚪形胚胎,在适宜环境下发育为含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
2、蛲虫生活史:蛲虫的生活史简单,无外界土壤发育阶段。
(1)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头部附着在肠黏膜或刺入黏膜深层,吸取营养,并可吞食肠内容物。
(2)雄虫交配后死亡,雌虫在盲肠发育成熟后向下移动,在宿主入睡后爬出肛门产卵,每次产卵约 1×104 个,产卵后多数雌虫死亡,少数可再回到肛门内,甚至可进入尿道、阴道等。
(3)刚排出的虫卵在宿主体温条件下,6 小时即发育为含杆状蚴的感染性虫卵,蛲虫不需中间宿主。虫卵随污染的手、食物等进入人体肠道并发育为成虫。这种自身感染是蛲虫病的特征,也是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的原因。虫卵亦可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经肛门逆行进入肠内并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逆行感染。
3、蛲虫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消毒剂不易将其杀死。在室内阴凉、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可存活数 2-3 周以上。煮沸、5%苯酚、10%来苏液及 10%煤酚皂可杀灭虫卵。
诊断
临床表现1、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痛痒,夜间更甚,由于搔抓可致局部炎症、破溃和疼痛,轻度感染者一般无症状。2、儿童患者常有睡眠不安、夜惊、磨牙等表现,有时有食欲缺乏、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3、侵入尿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与遗尿。侵入生殖道可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和下腹疼痛不适。偶尔蛲虫可经子宫与输卵管侵入盆腔,形成肉芽肿,易误诊为肿瘤。诊断凡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者均应考虑蛲虫病。家庭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诊断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路径
鉴别诊断
同类疾病的相似点和鉴别点
治疗
治疗原则 |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
其他
控制目标 | 预后 | 预防等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参考文献
文献评审日期:2022-01-01
1. 人卫第九版传染病学
2. 药品说明书(2020.12.30) -阿苯达唑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3. 药品说明书(2020.05.15) -甲苯咪唑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展开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
徐斌斌、张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