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钙剂按推荐剂量服用,少有不良反应,可有嗳气,便秘,腹部不适。2.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高钙血症和肾结石,易发生于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或患有肾功能损害时,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便秘、腹痛、肌肉软弱无力,心律失常、意识模糊、高血压以及骨石灰沉着等。3.维生素 D 按推荐剂量服用无不良反应。但短期内摄入超量或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 D,可导致严重中毒反应(如成人摄入维生素 D 每日 20 万-40 万单位,数周或数月可致严重毒性反应)。4.发现下列情况需高度警惕维生素 D 中毒表现:①便秘、腹泻、烦躁、嗜睡、持续性头痛、食欲减退、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呕吐、口渴、疲乏、无力。②骨痛、肌痛、尿浑浊、惊厥、高血压、眼对光刺激敏感度增加、心律失常、偶有精神异常、皮肤瘙痒、肌痛、严重腹痛(有时误诊为胰腺炎)、夜间多尿、体重下降。
禁忌
1.高钙血症、高钙尿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患者禁用。2.含钙肾结石或有肾结石病史者禁用。3.类肉瘤病(可加重高钙血症)患者禁用。4.维生素 D 增多症患者禁用。
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能促进骨骼与牙齿的钙化形成。对维持正常的心、肾、肺和凝血功能,以及细胞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也起重要作用,另外,钙还参与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以及氨基酸的摄取和结合、维生素 B12的吸收等。维生素 D 促进小肠黏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及肾小管重吸收磷,提高血钙、血磷浓度,协同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促进旧骨释放磷酸钙,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正常浓度。维生素 D 促使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使枸橼酸盐在骨中沉积,促进骨钙化及成骨细胞功能和骨样组织成熟。维生素 D 摄入后,在肝细胞微粒体中受 25-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骨化二醇(25-OHD3),经肾近曲小管细胞 1-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OH)2D3]。
药代动力学
正常时口服钙剂 1/5-1/3 被小肠吸收,维生素 D 和碱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植物酸则减少钙的吸收。当机体存在钙缺乏或饮食中钙含量低时,钙的吸收增加。钙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 45%。维生素 D 由小肠吸收,维生素 D2吸收需胆盐与特殊α-球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身体其他部位,贮存于肝小叶,治疗效应需 10-14 天,作用持续时间,最长 6 个月,重复剂量有累积作用。骨化二醇代谢活化于肾脏,骨化三醇不需要代谢活化,部分降解于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