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 | 发病机制 |
非获得性眼部异常相关青光眼 | 阿克森费尔德-里格尔异常(Axenfeld-Rieger anomaly)(如果有全身关联,则称为综合征); |
彼得斯异常(Peters anomaly)(如果有全身关联,则称为综合征); | |
无虹膜; | |
葡萄膜外翻; | |
永存胚胎血管症(如果在白内障手术前存在青光眼); | |
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症(太田痣); | |
多形性后部营养不良; | |
小眼; | |
小角膜; | |
晶状体异位; | |
真性小眼球。 | |
非获得性全身性疾病或综合征相关青光眼 | 染色体病如 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 |
结缔组织病: (1)马方综合征 (2)韦尔-马尔凯撒尼综合征(Weill-Marchesani syndrome) (3)斯蒂克勒综合征(Stickler syndrome) | |
代谢紊乱: (1)同型胱氨酸尿症 (2)眼脑肾综合征(Lowe syndrome) (3)黏多糖贮积症 | |
斑痣性错构瘤病: (1)神经纤维瘤病 1 型和 2 型 (2)斯德奇-韦伯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 (3)血管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Weber syndrome) (4)鲁宾斯坦-泰比综合征(Rubinstein-Taybi syndrome) (5)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 |
获得性疾病相关青光眼 | 葡萄膜炎 |
外伤(前房积血,房角后退,晶状体异位) | |
糖皮质激素诱导 | |
肿瘤(良性/恶性,眼部/眶部) |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
儿童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 | 小婴儿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果在 9 月龄前进行白内障手术,发生率可高达 50%。这种继发性青光眼很难治疗,常需要使用长管引流器长期控制眼压。 |
分类 | 病因分型 | 发病机制 |
眼病所致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假性剥脱性或剥脱性青光眼 | PXFG 发生于 PXF。在 PXF 中,眼睛中产生一种异常的纤维-颗粒状蛋白。PXF 的发病与某些基因变异密切相关,包括 LOXL1。从 PXF 中发生 PXFG 可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色素性青光眼 | 睫状小带和虹膜后表面摩擦引起虹膜色素上皮释放黑色素。很多有色素播散的眼睛出现伴“反向瞳孔阻滞”结构的虹膜后部弯曲。黑色素颗粒引起小梁网外流阻力增加,进而导致眼压上升。小梁网细胞吞噬色素,随后导致其死亡。可区分出两种疾病: (1)色素播散综合征:通常为单侧,特点是虹膜色素播散,可能与眼压升高有关。 (2) | |
晶状体源性开角型青光眼 | 在晶状体源性 OAG 中,小梁网外流通道被晶状体颗粒和/或炎症细胞阻塞: (1)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小梁网被从成熟或过熟白内障泄露的晶状体物质所阻塞。 (2)外伤性晶状体损伤:小梁网被外伤性或手术性损伤的晶状体释放的晶状体颗粒物所阻塞。 (3)晶状体过敏性青光眼:晶状体蛋白导致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影响到小梁网。 | |
眼内出血相关青光眼 | 前房急性出血或玻璃体长期积血可引起眼压升高。大量的正常红细胞(前房积血)、含血红蛋白的巨噬细胞(溶血性青光眼)或蜕变的红细胞(血影细胞性青光眼)阻塞小梁网。 | |
葡萄膜炎性青光眼 | 常见病因:急性眼压升高常见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和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慢性眼压升高常见于 Fuchs 葡萄膜炎、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贝赫切特病、睫状体扁平部炎、交感性眼炎、结节病和梅毒。 发病机制: (1)炎症细胞、沉淀物、碎屑、继发性瘢痕形成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引起的小梁网阻塞和水肿。 (2)继发性房角关闭可能因为房角粘连性关闭或瞳孔闭锁伴继发性接触性房角关闭而出现。 (3)糖皮质激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也可导致眼压升高。 |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NVG 是继发于虹膜、房角及小梁表面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血管膜增生的一类难治性青光眼。眼部微血管病变伴视网膜缺血可诱发虹膜小梁纤维血管膜,起初新生血管膜覆盖前房角,引起继发性 OAG,然后膜收缩,引起粘连性房角关闭。 | |
眼内肿瘤源性青光眼 | 原发或继发性眼内肿瘤引起房水外流减少,主要是眼前段肿瘤。肿瘤浸润小梁网,或肿瘤细胞漂浮于房水中。肿瘤相关的炎症、肿瘤碎屑、出血或色素播散导致小梁网阻塞。也可能发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
眼外伤所致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眼睛的钝性非穿透性或穿透性外伤可损伤眼内结构。任何外伤都可通过小梁网外伤性改变,小梁网的瘢痕形成和炎症,红细胞及其碎屑阻塞小梁网,房角后退,以及晶状体诱导的青光眼,导致房水经小梁网外流减少。 | |
医源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糖皮质激素治疗所致青光眼 | 糖皮质激素诱导小梁细胞外基质(糖蛋白)改变,导致外流能力下降。TIGR 基因可能与此有关。 |
眼部外科手术和激光手术所致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眼部外科手术或激光手术后的开角型青光眼是小梁外流减少的结果。眼内外科手术后的眼压升高通常为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可能原因为:黏弹性物质、炎症性碎屑、白内障手术后进入前房的玻璃体、晶状体颗粒和前列腺素释放。 |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相关青光眼 | 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形成,瘢痕形成,色素播散和炎症,视网膜外段的视网膜细胞碎屑(Schwartz 综合征)。外科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也可能引起青光眼。 | |
眼外疾病所致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表层巩膜静脉高压所致青光眼 | 表层巩膜、眼眶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表层巩膜静脉压升高,随后导致小梁外流减少和眼压升高。相关疾病如下: (1)表层巩膜和眼眶原因:表层巩膜静脉化学烧伤和放射损伤,斯德奇-韦伯综合征中的血管瘤,太田痣,内分泌性眼眶病,眼眶(眼球后部)肿瘤,假性肿瘤,眼眶静脉炎,眼眶或颅内动静脉瘘。 (2)神经系统疾病:硬脑膜分流,海绵窦血栓形成。 (3)其他全身性疾病:上腔静脉梗阻,颈静脉梗阻(根治性颈清扫术),肺静脉梗阻。 (4)特发性情况。 |
分类 | 分型与病因 |
原发性房角关闭 | PACS 或“可闭”房角 静态房角镜检查发现 180°或更大范围 ITC(静态房角镜下半圈以上后部小梁网不可见),但无 PAS(动态房角镜下未见房角关闭),且眼压正常。 |
PAC:静态房角镜检查发现 180°或更大范围 ITC,并伴有眼压升高或 PAS | |
PACG:PAC 患者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 | |
瞳孔阻滞或混合机制所致 AAG 发作 | |
急性房角关闭发作后状态 | |
继发性房角关闭 | 瞳孔阻滞继发性房角关闭 |
无瞳孔阻滞的前部“牵拉”机制所致粘连继发性房角关闭: (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3)眼前段手术或穿通伤后上皮和纤维向内生长 | |
(1)无瞳孔阻滞的后部“推出”机制继发性房角关闭: (2)房水逆流或恶性青光眼 (3)虹膜和睫状体囊肿、眼内肿瘤 (4)硅油或其他填塞液或玻璃体腔内气体植入 (5)葡萄膜渗漏 (6)早产儿视网膜病变(Ⅴ期) (7)可引起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先天性异常 |
登录后 PLUS 会员 可查看完整内容
微信扫一扫
成为会员后
查看完整内容
文献评审日期:2024-11-06
2. Quigley HA, Broman 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glaucoma worldwide in 2010 and 2020[J]. Br J Ophthalmol, 2006, 90(3): 262‐267. DOI: 10. 1136/bjo.2005. 081224
3. Cheng CY, Wang N, Wong TY, et al.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vision loss in East Asia in 2015: magnitude, temporal trends and projections[J]. Br J Ophthalmol, 2020, 104(5):616‐622. DOI: 10. 1136/bjophthalmol‐2018‐313308
感谢以下医疗从业者参与贡献
排序不分先后